找到相关内容414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节录

     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节录   海涛法师选辑  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节录   面上是供养,口里出妙香,   心上无价宝,无挂无碍是真常。   1、为人豪贵,国王长者,从礼事三宝中来。   2、为人大富,从布施中来。   3、为人长寿,从持戒中来。   4、为人端正,从忍辱中来。   5、为人勤修,有懈怠,从精进中来。   6、为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3276928.html
  • 三刀和尚行持变相

         三刀和尚[名健]遇一行禅师,[禅师]指曰:“观汝一身似火喷,头似沥血,此为头与身戾,终不免白刃之患;况目暴而露,眉粗而逆,宜修戒变相为吉。”   健云:“我终身守己善道,忍辱,有何...修戒,可免恶难?”   师云:“汝欲脱难,必须捧诵金刚宝号,种放生活命,果便能离此恶相。”   健放生、虔诵[般若经]有年,后果无辜被人牵害极刑。将决时,师往看,指云:“观汝恶相已脱,身累矣。”...

    佚名

    |命运|命相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004048368.html
  • 省常大师生平与思想

    专修净业,以旃檀刻阿弥陀佛像。仿庐山遗风结净行社,有一百二十位公卿显贵参加。宰相王文正公(王旦)为社首,翰林苏易简作《净行品序》,序文写道:"予当布发以承其足,剜身以请其法,犹恨,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...中端坐念佛,有顷,厉声唱:"佛来了",随之而化。当时在场的信众见到地面呈金色,良久方退。享年六十二岁,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,号圆净法师。   2.思想   省常大师亦著述问世,故其净土思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1541954.html
  • 问: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?

   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。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。佛教是一种摧人积极向上,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,是驱散心智愚暗,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。皈依佛教,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圆满的精神境界,学习佛陀自省自悟,自我净化,自我完善,智慧洞察万物,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;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,宽厚仁慈,诚实、光明磊落,无私无我,,平易近人,心胸广如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6135186474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四讲

      六、,它的体性是对苦苦、坏苦、行苦和这三苦的资具或者因所嗔恚。一般人受苦、身心不舒服的时候,很容易生起嗔恚。但是有无的善心,就能忍耐刻苦。即使受到各种劳累、辛苦或者受到各种打击、压迫等时,没有嗔恚心,不会发脾气。像这样无论受哪种苦、遭什么难、受什么委屈,心里都不起嗔恚,就是很好的品德。   也有通、别两种作用:特别的作用是能对治嗔恚,共通的作用是能做很多善法。   七痴者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2321325740.html
  • 苏曼殊之禅迹

    雨笠烟蓑归去也,与人爱亦。 与百助枫子相识相依相伴后,面临结合的尖锐问题时,他茫然了;为“出家”之身所限制,退行到“收拾禅心”,重“侍镜台”。初看,似乎是斩断情丝的表现。其实“菩提本无树,...亲”——“爱亦无忧”,亲乃怨。芳心已负,内心却难解脱;并非不爱美人,也不是故意要负心;只是禅心自在,无法跨越。“雨笠烟蓑”乃方外之象;他唯愿放下一切,回归茫茫大地——真干净!“与人爱亦”是...

    张丹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2151893.html
  • 认识我们的心

    十一种,即信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 一、信心所:信是对佛教义理坚定的信仰。信有三种,一者于诸法实事实理深信不疑;二者于三宝净德深为信乐;三者于一切善法深信有力...   四、贪心所:对于财色名利贪著之心曰贪。   五、嗔心所:逆境当前,不生恚恨之心,谓之。   六、痴心所:痴是明达事理,也就是明确理解四圣谛、八正道等义理而言。   七、...

    于凌波居士讲述

    |大圆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7/2124204899.html
  • 心所法

    过的境相,令心明记不忘失,这就是念的性用;由这念力拥引生正定,是念的业用。这是约善念说的,若散心的念,即不能引生定了。故论文说定依为业,是约四法迹说的。四法迹是:[1]贪、[2]、[3]念、[4]定。迹是基础的意思。戒、定、慧三种,以贪等为依,故譬喻为迹,与戒为迹、念与定为迹、定与慧为迹,这样的配释,故说念为定依。对于未曾领受过的体境(近亲取缘境)和类境(疏远取缘如涅槃等)中,全不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88.html
  • 忍 辱 太 子

    ”  太子连忙问道:“是什么奇妙的药呢?”  奸臣回答道:“是之人的眼睛和骨髓,如果能得到这种药,国王的病必然会痊愈的。” 太子听后若有所思,自语道:“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。”  太子回到住所,立即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193116328.html
  • 观心

    一项重要的课题。 各种心念可以归纳为六种来辨识,即贪、、痴、贪、痴,或者前三个可称作不解脱的心,后三个称作解脱心。不管解脱心或不解脱心,都是有来由的,不会因无缘的产生,它源自“明...观心 /张慈田 观心就是观察起心动念,观察心念的实况、本质。观察心的目的在于善于了解自己原原本本的心,使杂染不易遁形而蒙蔽心眼,使心念清楚、明白、染,不受苦折磨。 愈观察心就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952467.html